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助理研究員李平等與合作者揭示了中國溫帶草地表層土壤固碳潛力及其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土壤碳儲量約占全球陸地碳庫的三分之一,其中90%以上以土壤有機碳(SOC)形式存在?;謴秃吞嵘莸赝寥?a href='http://hasugian.com/tanhui/' target='_blank'>碳匯功能,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對草地土壤碳匯潛力的空間格局認識不足,使得草地碳匯管理的科學支撐和區(qū)域指導性仍不夠充分。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對此,劉玲莉團隊以中國溫帶草地為研究對象,通過2000公里樣帶調查,并結合13C穩(wěn)定性同位素標記培養(yǎng)實驗和機器學習建模,系統(tǒng)評估了礦物結合態(tài)碳(MAOC)虧缺量的空間分布及新增MAOC的形成效率。碳虧缺量反映了當前土壤MAOC含量與其理論碳飽和容量間的差距,數值越大,潛在固碳空間越大。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溫帶草地碳虧缺高值區(qū)域主要分布在退化區(qū)和干旱區(qū),其表層0-15 cm土壤固碳潛力為0.78 ± 0.08 Pg C;人類活動通過減少土壤細顆粒含量加劇土壤碳虧缺。然而,在碳虧缺較高的區(qū)域,由于有機碳、養(yǎng)分和微生物活性不足,新增MAOC的形成效率較低,導致潛在固碳空間難以有效轉化為穩(wěn)定碳庫。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該研究揭示了中國溫帶草地土壤碳匯潛力的空間格局與形成機制,強調了土壤質地、氣候和人為干擾的關鍵作用,提出應在干旱區(qū)和退化區(qū)優(yōu)先實施植被恢復與合理放牧,并結合促進微生物活性的管理措施,以提升SOC儲量和穩(wěn)定性。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