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術評價的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CO2),同時也適當考慮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其他種類溫室氣體。
	請各技術單位在申報前對所報的低碳技術項目科學評估,并認真填寫《河北省低碳技術推廣申報表》(見附件1,可在河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官方網站下載),報主管部門或行業(yè)協(xié)會進行初審。
	請各單位積極組織推薦符合條件的低碳技術,在進行初步審核的基礎上填寫推薦意見并蓋章。請于2022年10月9日前將電子版材料(郵件形式)發(fā)送至郵箱,紙質版材料(一式三份)報送至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
	
		2022年9月17日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附件1
	2022年河北省低碳技術推廣申報表
	
		
			
				| 技術名稱 |  | 
			
				| 技術類別 | □ 零碳技術        □ 減碳技術         □ 儲碳技術 | 
			
				| 所屬領域 |  | 
			
				| 該技術應用現狀及 產業(yè)化情況
 | 
 | 
			
				| 技 術
 內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容
 | 技術原理 | 
 | 
			
				| 關鍵技術 | 
 | 
			
				| 工藝流程 | 
 | 
			
				| 主要技術指標 |  | 
			
				| 技術來源 |  | 
			
				| 技術鑒定情況 | 
 | 
			
				| 技術應用條件或范圍 |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 
			
				| 技術推廣障礙及建議 | 
 | 
			
				| 典型用戶 | 
 | 
			
				| 推廣前景和碳減排潛力 | 目前已推廣 比例(%)
 | 
 | 
			
				| 2025年預期 推廣比例 (%)
 | 
 | 
			
				| 2025年該技術預計總投資額(億元)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 
			
				| 2025年預計可形成的年碳減排潛力(萬tCO2/a) | 
 | 
			
				| 已實施的典型案例(至少兩項,分別填寫) | 
			
				| 項目名稱 |  | 
			
				| 項目建設規(guī)模 |  | 
			
				| 項目建設條件 |  | 
			
				| 主要建設或改造內容 |  | 
			
				| 主要設備 |  | 
			
				| 項目投資額(萬元) |  | 
			
				| 項目建設期(月或年) |  | 
			
				| 項目年減排量(折tCO2) |  | 
			
				| 項目可形成的年經濟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效益(萬元)
 |  | 
			
				| 項目投資回收期 (月或年)
 |  | 
			
				| 項目碳減排單位成本 (元/tCO2)
 |  | 
			
				| 項目的環(huán)境及社會效益 |  | 
			
				| 推薦單位意見 (蓋章)
 | 
 
 
 
 
 
 | 
			
				| 申報單位聯系人 | 
			
				| 單位名稱 |  | 
			
				| 姓   名 |  | 聯系電話 |  | 
			
				| 手   機 |  | 郵   編 |  | 
			
				| E-mail |  | 傳   真 |  | 
			
				| 通信地址 |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附件2
	 
	申報表填寫說明
	 
	一、技術類別
	低碳技術是指以能源及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為基礎,以減少或消除二氧化
碳排放為基本特征的技術。廣義上也包括以減少或消除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為特征的技術。低碳技術的類別是根據控制過程所處的階段進行劃分的:
	
(一)零碳技術:指獲取和利用非化石能源,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技術,是作為源頭控制的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先進民用核能技術。
	
(二)減碳技術:指在化石能源利用、工農業(yè)生產或在產品終端應用中,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技術,是作為過程控制的低碳技術,主要包括節(jié)能和提高能效、原料替代或減少、燃料替代及非CO
2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三)儲碳技術:指在二氧化碳產生以后,捕獲、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是作為末端控制的低碳技術,主要包括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以及生物與工程固碳技術。
	二、所屬領域
	指申報技術具體所屬的行業(yè)領域,如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煤炭、石化、化工、紡織、食品、造紙、機械、家電、新能源等工業(yè)領域,或建筑、交通運輸、農業(y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yè)、廢棄物處理等領域。
	三、該技術應用現狀及產業(yè)化情況
	指該技術目前在業(yè)內推廣應用及產業(yè)化情況。
	四、技術內容
	可單獨附頁說明所申報低碳技術的原理、關鍵技術、工藝流程等內容;需提供所申報低碳技術的工藝流程圖或主要設備工作原理圖及結構圖。
	五、技術來源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需提供技術所有方的單位名稱、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六、技術鑒定情況
	如申報技術已通過有關鑒定和檢測,需提供相關材料的書面及電子掃描件,包括技術鑒定證書、科技成果鑒定證書、專利證書或其他知識產權證明文件等。
	七、技術應用條件或范圍
	指申報技術的具體應用條件或適用范圍。
	八、技術推廣障礙及建議
	指申報技術在市場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以及對我省推廣該項技術的政策建議。
	九、目前已推廣比例及預期推廣比例
	目前已推廣比例是指截至本通知印發(fā)時申報技術在全省已經推廣的比例;預期推廣比例指到2025年可在全推廣應用達到的比例。
	十、碳減排量估算方法
	碳減排量是指低碳技術在達到預期推廣比例時,每年避免或減少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折算CO
2當量)。對于不同的技術類別,分別采用以下估算方法: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一)零碳技術。對于零碳技術,可用所獲得的年風電、太陽能發(fā)電、生物質能發(fā)電、核電等發(fā)電量,按發(fā)電煤耗計算法折算成標準煤,部分用于生產替代燃料的燃料乙醇、生物質成型燃料等技術可按替代量折算成標準煤。上述利用零碳技術所獲得的非化石能源量所對應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可通過乘以我國單位一次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按2.29tCO
2/tce)估算得到。
	
(二)減碳技術。減碳技術的碳減排量主要包括由節(jié)能和提高能效、原料替代或減少、燃料替代、減少非CO
2溫室氣體排放等途徑所產生的減排量。該類技術的碳減排量估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減碳技術的碳減排量估算方法
	
		
			
				| 減排途徑 | 碳減排量估算方法說明 | 相關參數選取 | 
			
				| 節(jié)能和提高能效 | 根據減少的能源消耗相應的排放量進行估算 | 煤炭:2.66 tCO2/tce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石油:1.73 tCO2/tce
 天然氣:1.56 tCO2/tce
 電:0.61 kgCO2/kWh
 | 
			
				| 原料替代或減少 | 根據每減少噸水泥熟料、鋼鐵、石灰和電石等產生的減排量進行估算 | 水泥熟料:0.53 t CO2/t 鋼鐵:0.19 t CO2/t
 石灰:0.69 t CO2/t
 電石:1.06 t CO2/t
 | 
			
				| 燃料替代 | 根據替代前后不同能源品種相應的排放量之間的差額進行估算 | 煤炭:2.66 tCO2/tce 石油:1.73 tCO2/tce
 天然氣:1.56 tCO2/tce
 電:0.61 kgCO2/kWh
 | 
			
				| 減少非CO2溫室氣體排放 | 可以利用不同溫室氣體的全球增溫潛勢折算為二氧化碳當量 | 非CO2溫室氣體的折算當量系數分別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CH4:           21
 N2O:           310
 SF6:            23900
 HFCs:
 HFC-23:     11700
 HFC-32:     650
 HFC-125: 2800
 HFC-134a: 1300
 HFC-143a: 3800
 HFC-152a: 140
 HFC-227ea: 2900
 HFC-236fa: 6300
 PFCs:
 CF4:     6500
 C2F6:     9200
 | 
		
	
	
		 
	注:(1)如果申報的低碳技術實現減排的途徑為以上途徑之一,可按相應的計算方法進行估算;如果實現減排包含兩種以上途徑,則總碳減排量為各類途徑所產生的減排量之和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2)考慮到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值相一致,表中非CO
2溫室氣體采用的折算當量系數源于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
	
(三)儲碳技術
	儲碳技術的碳減排量可直接利用年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量進行評價。
	十一、2025年預期可形成的碳減排潛力
	指申報技術在2025年達到預期推廣比例后可形成的年碳減排潛力。需說明該技術碳減排量估算時對比的是哪一種技術,并提供具體測算過程。
	十二、已實施的典型案例
	需列舉申報技術目前已實施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對于技改類項目,“項目碳減排單位成本”是指典型案例項目的技改投資額與項目使用期內可形成的碳減排量的比值;對于新建類項目,“項目碳減排單位成本”是指采用該低碳技術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的增量投資額與項目使用期內可形成的碳減排量的比值。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十三、推薦單位意見
	推薦單位意見指省發(fā)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yè)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xiāng)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yè)農村廳、省氣象局、省林草局、省科學院、有關行業(yè)協(xié)會及科研院所、各地方生態(tài)環(huán)境主管部門等對所申報的技術出具的推薦意見,并加蓋公章。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