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高溫,刷新了上海140年氣象史紀錄。就像極寒、臺風和暴雨一樣,高溫成災,讓上海傷得不輕。截至目前,上海非職業(yè)性中暑死亡的人數(shù)已有10余人。適時啟動防災措施,捍衛(wèi)城市和市民安全異常重要。這兩天,不少長期研究災害防治和城市管理的學者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談到:今年的高溫災害雖然來得突然,但卻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城市: 本*文`內(nèi)/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wǎng)-tan pai fang . c o m
一座城市到底好不好,決定性因素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內(nèi)在的“彈性”——災難來臨時能否扛得??;受災后能否快速恢復;城市的“托底”能力,到底有多少。
“氣象預警如何快速轉(zhuǎn)化為各個部門的聯(lián)動反應,上海的應急啟動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上海市政府應急管理專家、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滕五曉說,今年初氣象部門預測年度氣候變化時,并沒有料到高溫會持續(xù)如此之久。
突發(fā),是自然災害的特性。實際上,包括本市應急辦、水務(wù)、民政、衛(wèi)生等各行政部門和系統(tǒng),針對不同的氣候變化和突發(fā)情況,大都備有應急預案???ldquo;紙面”預案如何盡快落實為各部門聯(lián)動的抗災之舉?滕五曉直言:“等市民健康和生活起居受到高溫災害影響,各部門再來開會協(xié)商,真是有些晚了。”
本+文+內(nèi)/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wǎng)-tan pai fang . com
通常,對自然災害發(fā)出預警信息的是氣象部門。發(fā)出高溫預警后,哪些地區(qū)、哪些人群可能是受災重點人群,哪些行業(yè)可能受到?jīng)_擊,都應該有所提示。包括高溫在內(nèi),能否頂住自然災害的“突襲”,往往是考驗城市風險管理水平??咕芨鞣N不可預期風險的能力,是判斷一個城市好壞的重要標志。
增加城市的“彈性”,當前特別需要一種正確的防災意識。“災害當前,自然要不惜一切代價救災;但更重要的是,災害過去以后,應當有一種防患于未然的長遠考慮。”
本@文$內(nèi).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wǎng) t a np ai fan g.c om
仍以今年的上海高溫為例,很多市民在出行中切身感受到樹蔭的重要。有沒有樹蔭,溫差可以高達十幾度。但實際上,伴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無論是市中心還是郊區(qū)新城,街區(qū)花園和樹蔭少得可憐。
“越是在水泥森林里,綠色空間的價值就越高。”諸大建感慨,雖然近年來“建設(shè)綠色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和口號屢見不鮮,但“綠色”卻總是被犧牲的對象。幾年前上海“江灣濕地縮水”事件為例,江灣濕地原有9平方公里,但新一輪城區(qū)規(guī)劃和建設(shè)中,盡管學者拼命呼吁,但這顆城市“綠肺”最后只保留了三分之一,更多的地方讓位于房地產(chǎn)開發(fā)。
本*文`內(nèi)/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wǎng)-tan pai fang . c o m
除了針對重點人群和領(lǐng)域做好當前的降溫避暑工作,相關(guān)部門不妨在今年的高溫天氣過去后采取后續(xù)舉措。“針對這次暴露出的城市軟肋,我們要想辦法彌補、改善,向別的城市討教一些有用的做法。”只有這樣,下一次,上海才不會輕易被高溫“灼傷”。 本+文內(nèi).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wǎng) t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nèi)-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wǎng)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quán)聲明】本網(wǎng)為公益類網(wǎng)站,本網(wǎng)站刊載的所有內(nèi)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quán)請權(quán)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