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創(chuàng)新。形成明確、穩(wěn)定和長期的引導和鼓勵,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jié)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fā)及運用,并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變。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進入21世紀,全球油氣資源不斷趨緊,保障能源安全壓力逐漸增大。全球環(huán)境容量瓶頸凸現。同時氣候變化問題也成為有史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市場失靈”問題。在此背景下。英國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并于2003年頒布了《能源白皮書(英國能源的未來——創(chuàng)建低碳經濟)》。現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fā)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yè)、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yè)制高點。日本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的急先鋒。每年投入巨資致力于發(fā)展“低碳技術”:美國參議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政府制定了低碳技術開發(fā)計劃。這一切對我國而言,已形成壓力和挑戰(zhàn)。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我國現在正處于工業(yè)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階段?;A設施建設規(guī)模龐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高碳經濟”特征突出的現實,成為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大制約。怎樣走出一條既確保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又不重復西方發(fā)達國家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謀求發(fā)展的老路,同時又不盲目讓西方國家牽著鼻子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tài)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xù)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1]氣候變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變化,也包括變率的變化。氣候變化一詞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使用中,是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無論其原因是自然變率,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這有別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用法。在公約中,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在市場經濟的體制和觀念下,“低碳經濟”高能效、低能耗技術狀態(tài)下的生產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潤。因此大量的生產就不可避免,所生產的產品最終一定要想辦法賣出去,而且賣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產必然會產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單位能耗雖然降低了。但能耗總量因大量生產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會減少多少或許還會增加。舉例來說,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小汽車行駛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約50%,但由于小汽車的總量增加了幾十倍。顯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許多倍。因此說。“低碳經濟”僅有先進技術的支撐是不夠的。必須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實現真正的節(jié)能減排目的。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